認識協基會

更新日期:2004年11月10日

香港基督教協基會信仰

1.我 們 信 神 是 獨 一 永 存 的 是 創 造 宇 富 宙 萬 物 的 主 宰,是 聖 父 聖 子 聖 靈 三 位 一 體 的 神。

2.我 們 信 神 的 兒 子 耶 穌 基 督 是 由 童 貞 女 馬 利 亞 籍 聖 靈 感 動 而 懷 孕,所 生 道 成 了 肉 身,是 人 類 的 救 主,為 世 人 的 罪,被 釘 在 十 字 架 上,埋 葬 在 墳 墓 裏,第 三 日 復 活,然 後 升 天,坐 在 父 神 的 右 邊,新 約 之 中 保,為 教 會 之 元 首,在 天 上 為 大 祭 司,代 信 徒 祈 求。我 們 信 祂 還 要 再 來,審 判 活 人 和 死 人。

3.我 們 信 聖 靈 與 聖 父,聖 子 同 等,作 信 徒 的 保 惠 師,使 罪 人 知 罪 悔 改,使 一 切 信 耶 穌 基 督 的 人 重 生,成 聖,得 安 慰,並 引 導 信 徒 明 白 真 理。

4.我 們 信 教 會 是 耶 穌 基 督 所 創 立、基 督 是 教 會 的 元 首,教 會 是 基 督 的 身 體,信 徒 彼 此 為 肢 體,理 當 相 愛、相 助、相 顧。

5.我 們 信 新 舊 的 聖 經 六 十 六 卷,都 是 神 所 默 示,完 全 可 靠,絕 對 權 威;我 們 也 確 信 神 的 話 是 唯 一 生 命 之 道,是 我 們 信 仰 與 生 活 不 可 更 改 的 準 則。

6.我 們 信 人 是 按 照 神 的 形 像 而 造,因 悖 逆 神 而 喪 失 靈 命:自 從 始 祖 犯 罪,世 人 就 成 為 罪 人,將 按 神 的 公 義 受 水 刑。唯 有 誠 心 悔 改 接 受 救 恩,靠 主 那 穌 基 督 寶 血 潔 淨 罪 污,藉 聖 靈 重 生 者,方 能 進 入 神 的 國。

7.我 們 信 人 死 後 必 復 活,凡 信 主 而 遵 行 神 旨 意 的 人 復 活 得 生,可 享 天 堂 永 福:不 信 的 復 活 定 罪,必 落 地 獄 永死。

香港協基會簡史回顧

讓我們回首細說大事,重拾片片故事。

更多學習

關於從前

美國總會

It All Started in a Barn

美國協基會簡史回顧

協基會的開始,可追溯到1767年5月10日。奧圖賓(Philip William Otterbein, 1726-1813)後來成為巴爾的摩市中著名的改革宗牧師,伯麥(Martin Boehin, 1725-1812)則是門諾會在賓州蘭開斯特(Lascaster)地區的監督,那天他們在一個農莊相遇,奧圖賓深受伯麥的講道感動,在講道後立即與伯麥相擁,並大聲說:『我們是弟兄。』在他兩人的帶領下,協基會逐漸被建立,而協基會的英文名字的逐字翻譯是『在基督裡合一的弟兄的教會』。要明白奧圖賓的行動的重要性,我們要從歷史中慢慢說起。

十六世紀初時歐洲的教會名義上都歸羅馬教宗所管轄,但教庭腐敗, 主教等教庭高職都是厚祿肥缺,由有權者當之。1517年德國的馬丁路德(1483-1546)揭起了革教改教運動,他控訴羅馬教會已收去純正的福音,路德重申高舉因信稱義,唯獨恩典、唯獨聖經,信徒皆祭司等基要真理。歐洲各地信徒紛紛和應,脫離羅馬教宗的權勢,重建信仰純正的教會,一般統稱為復原派教會(英文是Profestant Churches ,有翻譯為抗羅宗或新教,一般人亦只稱基督教以分別於天主教)。

奧圖賓所屬的宗派改革宗,源於在瑞士的改革運動,深受加爾文(1509-1564)的神學影響。隨著美洲大陸的開發,歐洲人紛紛移民到美洲。奧圖賓在德國出世,廿六歲時被德國的改革宗教會派到美國去牧養移民到美國的信徒。

伯麥所屬的門諾會是改革運動的另一支流。在十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是整個社會國家的信仰,並沒有今天所謂『政教分離』的觀念。但當時有些信徒認為新約中的教會是有社會中少數的聖徒從俗世中分別出來的團體,他們反對嬰兒受浸,強調信徒要逃避俗世的職務,歷史上稱為重浸派(Anabaptist)。這些信徒四處受到逼迫,無論天主教,路德宗或改革宗都視他們為異端。因為他們的信念威脅到教會當時在社會的主流位置,那時在荷蘭有較大的宗教自由,一些在荷蘭的重浸派信徒在門諾(Simons Menno 1492-1559)的領導下組織成一個宗派,伯麥的祖父從德國移民到荷蘭,伯麥的父親從荷蘭移民到美國,伯麥則是美國蘭開斯特出世的。

1767年當奧圖賓擁抱伯麥,象徵著歷史曾互相仇視的兩個傳統在美洲這新大陸找到基督裡的合一。協基會從誕生至今日,都強調在持守基要真理的原則下包容不同的信仰傳統。協基會在1815年通過這一份正式的信仰宣言,完全避開改革宗及門諾會中爭辯性的題目(預定論反戰主義等),更明言浸禮的方式或可因人而異,1857的宗派大會(General Conference)更決定協基會既不推薦亦不反對嬰兒受浸。這都是協基會廣闊胸懷的一些例子。

奧圖賓與伯麥曾在農莊中相遇,亦反映了協基會是美洲復興運動的果子。隨著美洲的開發,人群從沿海地區移進內陸地方,如賓州西部、俄亥俄州等。美國的『牛仔片』正反映那時代的生活。在邊疆的生活是刻苦和混亂的,在此情況下道德生活難免鬆懈,教會對此有兩種反應,其一是常在農莊中舉行復興聚會,可以在短時間內聚集很多人,在數天內聽到不同講員的講章,很多人在這些農莊聚會中悔改,並有各種屬靈經驗的高潮,奧圖賓和伯麥是這樣的聚會中相遇。另一種回應是同一地區的傳道人組織聯會,定期相聚互相勸勉和協調區內的福音工作。奧圖賓在1774開始帶領一個巴爾的摩地區的聯會,1789年伯麥亦加入了這聯會,推動馬利蘭州、賓州和維珍尼亞州的德裔人的福音事工。本來這些聯會並不是為建立一個宗派,聯會內的傳道人亦繼續留在本來的宗派。但在1800年的聯會會議中,十多位傳道人決定推舉奧圖賓和伯麥成為他們的監督,以便更有效的推動事工,同時亦通過以協基會作聯會的名稱,正式成為美國第一個土生土長的宗派。直至今天,協基會在美國的會堂有三份之二是位於賓州和附近的州。

協基會既是美國復興運動的果子,她的神學強調重生的經驗和聖潔生命,她傳道的方法強調巡迴傳教士及農莊聚會,這些重點和當時剛成立的美國衛理公會不謀而合,奧圖賓和美國衛理公會首任監督阿斯伯里(Francis Asbury 1745-1816)亦是摯友,兩個宗派在十九世紀初亦曾有個合併的想法。這段故事將來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吧。

本會馬可堂前任顧問雷競業牧師

註:文中關於協基會的史料均取才自

Paul R. Fetters ed. Trials and Triumphs: A History of the Church of the United Brethren in Christ

Huntington Indiana: Church of the United Brethren in Christ, 1984

資料來源:www.ub.org

(一)1950-1960年

1950

*趙恩賜博士是本會創辦人,50年9月24日在利園山的嶺英中學成立協基會,洪高煌校長及家屬、教職員及學生為主要成員。

*同時成立出版社,以文字為佈道工具,歐陽佐翔牧師主筆,出版實用聖經課程、培靈、戲劇、科學證道、宣道集……

繼續...

(二)1961~1970年

第二個十年是擴建堂會時間,原有的協基會由於在嶺英中學設立,便成立嶺英堂(恩平道的新校)。

1962

*便成立「主恩堂」。

1963

*開設「九龍主恩堂」。

1964

*於新蒲崗仁愛大廈設立「仁愛堂」。

1965

*本會(金禧大廈)會所落成,並設立西醫贈診所。

*第一屆青少年夏令會於長洲浸信會舉行,主題:如火挑旺。

1966

*獲香港政府批準為教會,非牟利宗教慈善團體。在荃灣大窩口辦育德學校。

1967

*1月九龍仁愛堂改名為「恩慈堂」,而九龍主恩堂更改為「路加堂」,香港主恩堂改名為「主恩堂」。

*趙恩賜牧師榮休,歐陽佐翔牧師獲選為第二任監督。

1969

*首次赴美國出席UB四年一次的年議會。

*嶺英中學宣告翌年停辦,而「嶺英堂」則遷往筲箕灣診所之附設佈道所內,由蔡提摩太牧師主持堂務。

1970

*11月則成立協基聖藝團,由卓逸才弟兄首任團長,全面發展話劇藝術佈道事工。

繼續...

(三)1971~1980年

1972

*「嶺英堂」積極在筲箕灣展開佈道工作,8月便購得新堂址。

*同年9月「錫安堂」創辦人呂陶英校長退休,把該堂址歸屬協基會。

1973

*本會第一位神學畢業生李國權弟兄任傳道。

1974

*林婉芬姑娘榮休。

*同年開始差傳異象,由李國權、吳志平及麥潔儀組成小組。

1979

*首屆差傳晚會於9月舉行,激勵信徒對差傳的認識和參與。

*同年12月歐陽佐翔牧師榮休。

1980

*李國權牧師獲選為第三任監督,歐陽佐翔牧師則任榮譽監督。

繼續...

(四)1981~1990年

1981

*1月首屆「青少年陸運會」舉行,自始便每隔四年舉行一次。

*李監督首次代表本會出席UB總會43屆年議會。

1982

*李超然牧師榮休。

*9月舉行第一屆信徒造就營。

1983

*計劃社會服務工作,成立第一個青年中心,獲社署資助設於沙田新翠村。

1984

*著此設立「新翠堂」,開展福音工作。

1985

*組成社會服務發展小組,全會籌組擴大社會服務範圍。

*11月在太空館舉行音樂會,鼓勵聖樂事奉。

1986

*美國總會差遣兩對夫婦貝腓力牧師和費路加牧師,成為本會第一個宣教士工場—澳門的宣教士。

*10月林婉芬姑娘安息主懷,享年94歲。

1987

*11月趙恩賜牧師亦安息,享年97歲。

*12月首次差派香港宣教士—陸炳光夫婦、陳宇光先生,往《澳門協基會》,負責牧養「活泉堂」的工作。

1988

*為《澳門協基會》開幕禮,並89年購入新堂,陳宇光先生為宣教師。

*10月支持美國紐約華人協基會保羅堂建堂計劃。

1990

*4月李超然牧師安息主懷,享年74歲。

*11月第二個青少年中心於屯門田景村啟用。

繼續...

(五)1991~2000年

1990

*90年代初,主恩贈診所及協基會聖藝團因缺乏人手而結束。

1991

*第二屆聖樂讚美會—我靈讚美於10月舉行。

1992

*差傳部第一次短期宣教體驗於7月舉行,地點為台灣東勢鎮,全隊7人,胡欽禮先生領隊。

1993

*差遣胡志雄、梁惠瓊夫婦往中美洲百利滋宣教。

*泰北短宣第一次動員,尹耀昌牧師任領隊,全隊10人。

*「路加堂」之分堂馬可堂第一次主日崇拜。

*8月因新翠堂主任及值理辭去一切職務,由總會接管,並請費路加牧師代主任,後經常委會通過交由「路加堂」管理。

*11月「黃埔青少年中心」開幕,為第三個社會服務機構。

*同年李監督、尹耀昌牧師、費路加牧師赴泰北清萊,聘請李學文傳道為該工場宣教士。

1994

*「新翠堂」改名為『基督教協基會約翰堂』。

*7 月泰北工場清萊堂址落成,第二次短宣由鍾俏媚差傳部長及胡傑興傳道領隊,全隊13人。

*9~11月開設團契導師輔導訓練班,胡傑興傳道主講。

*10月八堂首次舉行佈道會。

1995

*第三次泰北短宣,徐秀蘭傳道、張崇基弟兄領隊,12人同往。

*4月首次舉行受苦節聯合主餐崇拜,氣氛甚好,更有浩聲讚祂詠團獻唱。

*6月「嶺英堂」擴堂至西灣河街恆昌閣。

*8月獲社署批准開辦「新翠家長資源中心」。

*9月為「45週年會慶」,邀請榮譽監督歐陽佐翔牧師由美回港證道,節目豐富,並頒發長期服務獎,包括同工、值理及機構職員,以示肯定和鼓勵,同年有六位肢體進入神學院受造就。

1996
*第33屆年議會,得到美國會施禮賢會督、海外差傳總監麥桂倫牧師主持接納蔡國雄牧師為本會牧師典禮。

*4月第4屆泰北短宣行,徐秀蘭傳道及關月明姊妹任領隊,10人同行。

*5月錫安堂開辦「元朗福音中心」,祈盼繼「田景堂」之後成為第二間分堂。

*9月第18屆差傳年會中差遣鍾俏媚姊妹往北非—埃及宣教。

1997

*聯同香港浸信教會合併差遣高志深、何嘉文夫婦,往第三個宣教工場—緬甸。

*8月首次接觸中國內地福音事工,地點為深圳布吉堂,蔡國雄牧師領隊,12人同行。

*10月「路加堂」30週年堂慶,並為「新翠家長資源中心」舉行步行籌款。

1998

*2~6月辦專題講座:『面對自我』,胡傑興傳道任教師,超過30人受訓。

*8月泰、緬短宣出隊,李應祥牧師和黃丘山傳道任領隊,全隊16人。

*11月李監督和蔡國雄牧師初探北非,探訪工場宣教士—鍾俏媚姊妹。

*麥桂倫總監呼籲為當時受風災之中美洲UB教會肢體給予關懷及支援,本會肢體即表愛心行動,為脤災捐款共3,500美元。

1999

*1月美國總會女傳道會執行幹事Donna Hollopeter訪港、澳教區時,請她代轉交捐款中美洲教會肢體。

*沿用多年的『值理』名稱,經常委會通過改用『執事』。

*舉行兩次長執訓練班。

*又有美國總會同工Rev. Ruisell Birdsall講解本會早期歷史的沿革,香港及澳門同工均有出席。

*7月北非工場暫告段落,鍾俏媚宣教士隨夫婿赴波蘭,開展新工場宣教事工。

*為重整社會服務架構及職務,各青少年中心亦配合社會服務標準計劃進行。

*8月的同工退修會訂定明年「50週年會慶」慶典內容,組成小組,全面推動。

*10月起蔡國雄牧師出任差傳部總幹事。

*10月於《美國總會》麥桂倫牧師來函,希望《香港協基會》能協助《澳門協基會》的成長,經兩地教牧同工溝通後,同意本會監督自動成為《澳門協基會》監督,並有港區同工一人成為澳區常委會員。

2000

*2月UB總會施禮賢會督和麥桂倫總監再訪港澳教區,聯同李監督及蔡牧師探訪緬甸及泰北工場,並間擬於泰北興建學生中心計劃,《美國總會》提供建築費,預算招收20位學生,每位月費約200元,呼籲信徒或堂會按月資助,認領一位或以上的學生。

*3月長執訓練仍舉行,麥希真牧師主講,超過60人出席。

*6月展開金禧慶典的序幕—培靈會講員為陳恩明牧師,8月為祈禱佈道月,9月為佈道感恩月。

*50週年金禧會慶最高潮為9月24日全日營,地點為烏溪沙青年新村,上午為感恩崇拜,由李國權監督證道,
主題:協基會的明天,又有聯合守主餐;
下午更豐富,內容包括
a) 主愛恩情五十載—歐陽佐翔牧師,
b) 勇傳福音新世紀—李國權監督,
c) 新天新地遍全球—差傳部,
d) 服務社會新挑戰—社會服務部。

*10月2日舉行步行為《社會服務部》籌款,目標五十萬,地點為城門水塘,超過200人參加。

* 10月份泰北宣教士李學文傳道按立為立本會牧師

* 11月份恩慈堂胡傑興傳道按立為本會牧師

繼續...

(六)2001~2006年

2001

*第6屆青運會。

*2月20日澳門氹仔英語中心開幕
* 差傳部於2月份開始在深圳龍崗教會有培訓計劃
* 差傳部與香港福音動員會(OM)聯合舉辦《差傳研習班》
* 4月29-30日舉行長執訓練營,題目《心連心,共闖新里程》
* 6月18日至7月13日蔡國雄牧師、李國權牧師監督及陳介群先生前往美國總會參加四年一度年議會
* 8月份泰北短宣,有8人參加,蔡國雄牧師任領隊
* 8月22日至24日舉辦協基領袖訓練營之「朝陽21」
* 9月30日至10月2日舉辦讀經營,主題「讀得精彩,活得精彩」


2002

*12月24日本會第一任監督歐陽佐翔牧師於美國安息主懷,享年82歲。


* 8月18日至20日舉辦讀經營,《詩篇》。


2003 * 9月21日至23日舉辦讀經營,《加拉太書》。
2004

*社會服務部20週年。
* 蔡國雄牧師出任總會總幹事。

因政府政策及資源問題,新翠青少年中心停辦。

*11月27日社會服務部黃埔綜合青少年中心及屯門綜合青少年中心,中心現代化啟用禮。


2005

*1月舉行第7屆青運會。

*泰北羅馬村因信徒日增建教堂,以容納更多信徒。

*2月李國權牧師榮休,而胡傑興牧師於年議會中被選為第四任監督。監督任期由一年任改為三年任。

*3月份社會服務部總幹事陳介群先生榮休。

*3月份主恩堂於觀塘區借用種籽書樓開設新聚會點,定名為”基甸福音中心”。

*7月歐陽佐翔師母於美國紐約安息主懷。


2006

*1月份波蘭宣教士鍾俏媚姊妹與夫婿戴毅樂傳道回港述職。

*2月26日澳門協基會於仔成立第三個聚會點,定名為”活石堂”,是日為成立典禮。

*7月2日按立恩景堂梁錦江傳道為本會第12位牧師。

*7月份緬甸高志深牧師及何嘉文宣教士回港述職。


* 7月20至26日泰北短宣隊共18人,領隊為蔡國雄牧師。

繼續...

綜合以上歷史簡述

足證神恩浩大,協基會由零開始,目前有八間教會,三間青少年中心暨閱覽室,及家長資源中心服務機構。差傳事工先後分佈澳門、北非、波蘭、泰北、緬甸、國內布吉、龍崗等。以福音為首,發展教會、差傳、社會服務同樣重要,祈求天父祝福每項事工,能發揮更大的果效,榮耀天父。

更新日期:2006年8月9日

『協基會精神』

接編者來信,叮囑我為協基會手冊寫協基會精神。果真有「協基會精神」嗎?我曾為此閉目冥想了數小時,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協基會舊事一一浮現眼前。最後這些繚繞的如煙舊事凝聚起來,像是三根柱子,閃閃發亮。我想…這也許是協基會精神吧!現在把它寫出,看看能否引起協基會各肢體的共鳴。

歐陽佐翔牧師

(一)合一精神

香港協基會自一九五零年成立至今,已歷五十餘年了,開始僅有嶺英堂及協基出版社,六十年代增加了主恩堂、路加堂和恩慈堂,並開辦育德學校和主恩堂診療所。七十年代錫安堂歸屬,八十年代增建新翠堂和青年服務中心。在這三十多年的過程裡,叫我最快慰的是我們都服膺約翰十七章廿三節:「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在六十年代的早期,我們協基會四堂的團契,每月例定有一次聯合聚會,後因交通問題,改為每季一次,直至六六年香港發生騷亂,治安不靖,這種定期的聯合聚會才停頓下來。 在六十年代的後期,我們又在育德小學校址設立了育德佈道所,在主恩堂診療所的地址,設立了筲箕灣佈道所。這兩個佈道所是協基會各堂合辦的。前者是由協基會各堂的青年自由參加事奉;後者是由四堂每週輪流分派團友及同工前赴診所帶領聚會。 在所有的聯合聚會,包括聯合夏令會、兒童聯合日、聖樂促進聚會、主日學教職員訓練班及同工義工人員退修會、聯合家庭營…等。以及在聯合佈道工作當中,都實實在在地體驗到和諧與合一的精神。 在七十年代,錫安堂加入協基會這個屬靈的大家庭;初時也有些顧慮由於歷史及教會體制的關係,不知新界的會友和巿區各堂的會友是否合得來。但感謝神的保守,十多年來事實證明,我們這個屬靈的大家庭都是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不單如此,我們所有會友、同工、義工、團契、教會與機構彼此之間,都是和洽無間,完全合一。

(二)民主精神

協基會的體制,取決於使徒時代的民主教會,惟有監督的職位,卻不是由上頭所委派,乃是由各堂會友代表所推選出來的。監督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乃是職責較繁重的教會公僕。關於教會的民主體制,在協基會的章程裡已有詳細在記載,此恕不贅述了。不過我們是嚴格執行這民主的體制,所有需要決策經由議事會決定的。在會議之前,儘管有各種不同的意見,但一經表決,就一致執行,大家都遵從聖經的寶訓:「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羅十二17)以發揚民主精神。

(三)無私精神

協基會的宗旨,是「同心協力,事奉基督。」在這個大前題之下,同工和會友都順從聖靈引導,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 協基會在香港,是個很微小的教會,特別是在六十年代會友大多是青年人,直到現在,協基會的成員,並不外白領階級、學生或家庭主婦;沒有一位是掌大權或發大財的人,所以想憑藉教會的關係而遂其某種企圖的人,是不會加入協基會的,本會也是個經濟並不充裕的教會,所有同工的薪酬在香港各教會來說是偏低的,但同工們的學養與質素卻並不低,為甚麼能夠維繫不少優秀的同工們甘心樂意地為協基會的聖工效勞呢?其中因素之一,就是無私精神。 協基會的財政收支是完全公開的。從沒有假公濟私的現象。我在協基會事奉近三十年,一貫的守則是公私分明,不為自己濫用協基會的一隻信封,一張郵票或佔用協基會的辦事時間,加薪或享受不走在同工們之前,服務或吃苦不落在同工們之後。使徒保羅教導我們:「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4-5)「就好像我凡事都叫眾人喜歡,不求自己的益處,只求眾人的益處,叫他們得救。」(林前十23)這都是無私精神的體驗。